隨著網絡的持續(xù)繁榮和移動通訊設備的日益普及,不善表達,尤其不擅長“與陌生人說話”的國人,在網絡的虛虛實實和短信的私密空間里前所未有地坦誠。有人說,中國人變得愛“說”了。
近日在此間中國新聞周刊舉辦的主題為“如何讓心暢通——現代社會的溝通、和諧與平衡”新聞中國月度論壇上,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指出,現代人的特征之一是既有溝通的需求,同時又不愿意承擔溝通的成本。而手機短信這種新的溝通方式恰恰契合了這一需求。一條短信一毛錢甚至更便宜,卻同樣可以實現打十分鐘電話所能實現的溝通目的。
信息產業(yè)部數據顯示,今年第一季度,中國短信業(yè)務量再創(chuàng)歷史新高,達到九百八十八點二億條,平均每天業(yè)務量為十點九八億條,每天市場收入超過一億元。目前短信已經成為國內運營商主要收入之一,二00六年中國移動短信收入達二百四十六億元,超過全年收入的一成。
中國新聞周刊主筆蘇琦認為,當前發(fā)達的無線通訊技術以其共識性、便攜性使得各個代際之間、各個族群之間的溝通瓶頸有所突破。而短信的無障礙溝通能力,使得以往缺少“說話機會”的中國民眾特別有傾吐的欲望。
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稱,“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新器官”。這種新的交流模式變得日益重要,“如果手機忘在家里一定會很焦慮,其實回去一看也沒什么正經事”。國人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可見一斑。
與短信的老少皆宜相比,網絡傳播這種新興溝通方式更為年輕人所鐘愛。小劉是北京某大學大三的學生,性格內向,平時話不多。他說他每天的必修課是在自己的博客里寫上一段,“寫寫心情,寫寫困惑”,再看看跟帖。他也喜歡看別人的博客,回回帖子。他說,和這些素昧平生的人交流“不用顧及太多,想說什么就說什么,覺得很自在”。
數據顯示,到二00六年底,中國博客作者規(guī)模達到了兩千零八十萬,博客訪問量達一點零一億。在博客的匿名世界里,人與人之間似乎不再設防,少了羞澀,多了坦誠,“敢說敢罵敢表達意見”了。
新技術的發(fā)展讓中國人“說話”的欲望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烈。當然,“愛說”有時候也有麻煩。在這個溝通日益扁平化,匿名跟帖和評論盛行的年代,張頤武說,“你會發(fā)現一個人變成壞蛋的概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”。